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发热≥5天,且出现以下5条标准中的4条即可确诊:
双侧结膜充血(无渗出)
唇、舌、口腔黏膜的改变(充血、干燥、皲裂、杨梅舌)
周围四肢末梢的改变(水肿、红斑、脱皮)
躯干皮肤的多形性红斑
颈部淋巴结肿大(至少一个淋巴结直径≥1.5cm)
为了明确诊断,我们给患儿安排了心脏超声、心电图、血沉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停用抗生素,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在病程第9天的时候,心脏超声提示:左侧冠状动脉内径2.2mm,进一步证实了川崎病的诊断。经积极治疗后,患儿无发热,全身黏膜炎症反应较前明显减轻,血象、炎症指标逐渐下降,阿司匹林已减量口服。注意:
患儿4个月,脑膜刺激征可能存在假阴性,尚不能完全排除化脓性脑膜炎。需要在积极治疗川崎病、周围神经麻痹的过程中观察,视情况而定。
川崎病的相关要点:1、发热:所有的患儿都发热,且温度高,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效果差;发热时间长。2、双眼结膜充血:强调双眼(而非单眼),无分泌物,无畏光、疼痛、流泪等表现。3、口唇:是鲜艳的红色,可有干裂、出血、血痂;口腔黏膜弥漫性发红,但无分泌物和溃疡;可见杨梅舌。4、淋巴结肿大:颈部多见,单侧多见,无痛性非化脓性炎症,常在早期出现,3~5天就消失了,所以有的就诊较晚的孩子无淋巴结肿大。也有淋巴结肿胀而至脖子活动受限,患儿不敢随意扭头。5、皮疹:早期出现,表现多形性,可表现为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等,其特点是无水泡、脓痂形成。有的患儿出现卡巴红肿,有的很大,像地图一样。川崎病不能仅注意心脏并发症川崎病以全身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所以全身的中小动脉都可能发生病变。除了心脏并发症(冠脉扩张、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外,还会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梗塞、中枢、周围神经麻痹、精神、神经异常)、消化系统并发症(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肝大、*疸、肝脏损伤等),泌尿系统并发症(尿道炎、脓尿)。因此,在确诊川崎病之后,还需观察患儿这些系统是否受累,尤其是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以免延误病情。经验教训:临床诊断切忌先入为主细细思考下来,开始之所以陷入困局,主要原因是大家的思路被门诊的初步诊断局限住了。1.患儿以发热、嘴角歪斜入院,初步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于那样的血象,就局限的想到是其他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患儿有皮疹,当时想着周围性面神经炎多由病*感染引起,皮疹的出现可能由某些特殊病*感染所致,也没在意。3.对于双眼结膜充血,当时查体时患儿哭闹,便认为是哭闹所致,现在想想川崎病患儿易激惹,查体时就是易哭闹、不配合,疏忽了。4.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考虑是因为面神经麻痹,病*感染所致,便没再细究。作为临床医生,问诊、查体应详细、认真,尽量不要漏掉任何一个有助于诊断或是排除诊断的信息;在进行病情分析的时候应全面,可以分类归纳总结。编辑:菁媛题图来源:站酷海洛投稿及合作:zhangjingyuandxy.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