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人的生活中,芒萁的用途只是柴火,殊不知还有如此药用价值!
岁月轮回,季节更迭,冬去春来,不经意间,现在的大地上已是一片早春的盛况。金灿灿的山苍子、红彤彤的映山红、雪白的山矾、紫色的藿香蓟……都已开满山头,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漫山遍野刚刚探出地面的芒萁幼苗。
相信凡是在山里生活过的人,对芒萁绝不会陌生。这是一种古老又常见的蕨类植物,天生骨子里就带着顽强,大火烧过的山林,芒萁总是第一个从灰烬中窜出头来;它们好像从来就没有“精神不振”过,无论是干旱贫瘠、还是风雨雷电,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甚至是枯萎后,它们的茎秆叶片都是直挺的,一副铁骨铮铮的样子。
芒萁,又称狼萁、铁狼萁、蜈蚣草、硬蕨萁、山蕨等,为里白科、芒萁属蕨类植物,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常生长在丘陵山坡、林缘。其主要特征:羽状纸质叶,根状茎横走,柄棕禾秆色,光滑,主轴空心,辨识度极高,简直能过目不忘。
倘若你将叶片翻到背面,说不定能看到很多长得像小米粒一样的棕黄色珠状物,这就它们的孢子囊,孢子就藏在里头,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繁衍下一代,除了通过孢子实现种群的繁衍,其地下根茎也能繁殖。
在儿时的记忆里,芒萁就是柴火中的一员,村民们烧火做饭总是缺不了它,因其容易生火,用它去引燃木柴,炉火很容易就生得很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起其它柴火来,芒萁似乎给人一种割不完的感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芒萁毫无疑问成了最受欢迎的柴火之一。
“割不完”就是芒萁群落在遭受破坏后,能够迅速恢复生长,无论是人为的采割行为,还是山火,破坏的只是芒萁的地上部分,而其庞大的地下根茎网络为其日后的再次繁荣提供了保障。芒萁的地下根茎四通发达,能够很快重新长出新的幼苗,并不断向四周扩散,让整个芒萁种群欣欣向荣。
在农人的生活中,芒萁的用途就只是柴火,殊不知,这种随处可见的古老植物还是一味传统的中药。芒萁全草或根状茎都可入药,其味苦、涩、性平,可用于化瘀止血、清热利尿、解毒消肿,主治妇女血崩、热淋涩痛、白带、小儿腹泻、痔瘘、目赤肿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烫火伤和毒虫咬伤等。
其药用功效在多部药典中均有记载。
其中《全国中草药汇编》载:“清热利尿,化瘀,止血。可用于鼻衄,肺热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肿,月经过多,血崩,白带;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烧烫伤,骨折,蜈蚣咬伤。”《中药大辞典》:“苦涩,微温。活血,止血,解热,利尿。治妇女崩带,尿道炎,外伤出血,烫伤。”还有《中华本草》都有类似的记载。
没想到曾用来烧火做饭的芒萁,竟然还有这么高的药用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