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很怕死。 原因是,我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没有人跟我谈论这件事,每当我提到“死”这个字,母亲就会打断我说“呸呸呸”,“童言无忌”。 久而久之,我知道了这个字是不能去提的,因为它“不吉利”。 可不提,并不能打消我对它的恐惧。 当奶奶和外公相继去世,同学又因为跑步而猝死,我被死亡的恐惧感折磨了很久。 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接受,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是非常正常的事。 可为什么对于人之常情,我们却讳莫如深呢? 其实中国人不只忌讳谈论死亡,也忌讳谈论“性”。 性教育的缺失,毁掉了无数站在起跑线上的年轻人。 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习惯去回避一切我们认为“不好”的事物。 死亡是不好的,我们回避它。 性是肮脏的,我们回避它。 我们只愿意去想“好的一面”,不愿意去想“不好的一面”。 很少有考生会在高考之前跟家人谈论“落榜”,探讨一下“万一考不好下一步该怎么办”。 因为落榜是“不好”的事情,我们不愿意去想。 可这难道不是一个很理性的思考吗? 每个人都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态度去考试,心理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很多考生在失败以后大受打击,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有些胡乱填个志愿,就把自己流放到根本不了解的学校和专业。 如果能在考前就想清楚“成”和“败”两面,那人生或许会顺畅得多。 我在生孩子之前也有过一段时间的焦虑。 因为没生过,不了解生产过程。 我去问长辈,她们都说:“每个女人都能生,咬咬牙就过去了。” 可我心里很清楚,这只是一种安慰。对于疼痛的回避,反而让我更加焦虑。 直到好朋友坦白告诉我“真的很疼”,并详细告诉我“什么时候开始疼”,“什么时候最疼”,“什么时候不疼了”。 那一刻,我才安心。 因为我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我有了心理准备。 我甚至连万一难产该怎么办都想好了,长辈们觉得我特别丧气,胡思乱想。但当我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之后,生产对我来说反而没有那么可怕,从头到尾我都非常配合。 怕死,怕疼,怕落榜,怕离婚…… 怕,就能解决问题吗? 其实人类的恐惧,正是来源于未知。 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呼吁“死亡教育”和“性教育”。 而作为一个情感案例的跟踪者,我也想呼吁大家正视“离婚”。 它并不是“不好”的事,而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当你决定要结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祝你“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没有人会去提醒:“你得考虑一下,万一有天离婚了要怎么办?” 否则你一定会觉得他在触你的霉头。 可这实际上是个十分理性的思考。 如果你能在婚前考虑清楚,万一有天这段婚姻走不下去的话,我该怎样继续接下来的生活? 那么你在做很多重要决定的时候,不会那么想当然。 在遇到婚姻危机的时候,不至于慌不择路。 一些婚前就可以规避的问题,不会留到婚后集中爆发。 思考离婚并不等于害怕离婚。 有些女性因为害怕离婚,会拼命想要抓住丈夫的工资卡,以此来保障婚姻。 能抓住或许不是坏事,可经济只能保障经济,并不能保障婚姻。 就好像你买了人寿保险,却并不能保证你不发生意外。 我们应该正视离婚这件事,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回避它,或企图阻止它的发生。 因为真正的痛苦往往不来源于痛苦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对它的回避态度。 不愿意去正视婚姻危机,也不愿意去思考它。 等婚姻危机爆发以后,不敢面对,不能接受,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当你决定结婚之前请先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你和另一半感情破裂了,你打算如何对自己负责?如何对这段婚姻负责? 如果有一天你们要面临离婚的话,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白癜风应该怎么治? 离婚以后你打算如何开始新生活? 如果有孩子的话,你和另一半会怎么安置他? 请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以后再去结婚。 没有对自己和婚姻负责的底气,没有正视婚姻危机的理性,又哪来结婚的勇气?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 性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 离婚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没有任何“不好”地方。 请去正视它们,面对它们,而非回避。 我祝你生的伟大,也祝你死的光荣。 我祝你百年好合,也祝你离婚快乐。